论坛举办地武汉市简介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自古以来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享有盛誉。武汉市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其地理位置连接巴蜀、吴越、豫陕,形成了“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因此成为南方军事和商业的重镇。
地理位置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武汉的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山街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
功能定位
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武汉市以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 “965” 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和现代服务业升级,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地、数字经济先行地、转型升级样板地的功能。
武汉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179”为抓手,打造 “一中心三高地”,即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湖科学城,聚焦光电科学、生物安全等领域加快推进 7 个湖北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和谋划 9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武汉市充分发挥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打造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同时,推动商贸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提升武汉在全国商贸流通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度。积极举办国际会议、展览、赛事等活动,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增强武汉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区位优势
武汉区位优势突出,“水陆空铁邮”要素齐聚。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京广、沿江高铁在此交汇,武汉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均在千公里内,4 小时可直达北上广深,能通达 30 多座重点城市,通达度高;武汉-鄂州共建的空港物流枢纽已成中部最大航空货运中心;水运方面,武汉港2023年货物吞吐量1.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79万标箱,雄踞长江中上游港口前列,还获批多种类型物流枢纽,是全球性枢纽城市。
自然资源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武汉江河纵横,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26.1%。市域内5千米以上河流165条,湖泊166个(城区43个),各类水库277座(大型3座、中型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
自然气候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市花
梅花
城市简史
武汉历史悠久,古代从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春秋战国属楚,历经汉、三国等朝代更迭,商业、军事地位渐显,唐宋元明时持续发展,至清汉口已成“楚中第一繁盛处”。近代,1858 年汉口开埠沦为租界,1911 年武昌起义掀起辛亥革命序幕,1927 年武汉是国民革命中心。现代,1949 年武汉解放成为工业、交通重镇,1954 年长江大桥通车助力发展,1986 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2016 年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行政区划
武汉下辖 13 个行政区,包含 7 个中心城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与 6 个远城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另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口构成
2023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377.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7.9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4.79%,比上年末提高0.1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49.52万人。
经济建设
武汉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加速构建“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转型升级显著。年内开工265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126个,新能源汽车产量增4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612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超300家。智能制造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获9个国家级示范荣誉,新增25家国家级绿色企业。服务业扩量提质,新增总部企业39家、金融机构8家,商务楼宇税收过亿达100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3000亿元。数字经济创新突破,工业互联网注册量、接入企业数翻倍,获批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双智”试点考核领先。元宇宙产业基地开放,发布204个应用场景,建30家数字经济园区,数字经济占比GDP达48%。
科技创新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突出以“用”为导向,接续实施“410”工程,不断增强创新动能。东湖科学城建设聚势突破,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力推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武汉。成果转化基础更加坚实。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24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27家,认定市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各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198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4.56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实现两年翻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总量达1.45万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至2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1。
城乡建设
武汉城市发展全面推进,城市规划持续优化,完善市、区、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及多区域专项规划,构建多中心组团格局,让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市更新有力实施。启动11个单元更新改造。新改建140公里排水管网,消除19个易渍水点,完成196处二次供水、440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开工117个一流城市电网项目。整治标牌标识、线杆箱柜6000余个,实施架空线入地1113公里,提升253条道路沿线立面品质,完成109处空置地块环境综合改造,更新井盖3.6万个。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深入推进,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组建运行,开工建设天子山大桥,打通6条城际断头路瓶颈路,开通5条城际公交,实现1000项服务事项“一圈通办”。
深化改革
围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开放协同发力。重点改革持续推进。实施110项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武汉在全国“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居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十。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武汉连续两年居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前十。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武汉自贸片区一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三大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增长12.5%,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25家。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设计双年展、华创会、汉交会等重大活动60余场。
生态环境
武汉市在生态环境领域多管齐下。建成多个水环境治理项目,新建、改建污水管网,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建成 7 个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原生生活垃圾 “零填埋”;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创建 54 家 “无废工厂”。更新 1.3 万台新能源车辆,获评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全面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 16 个节点项目,建成开放 9 个项目,新增大量江滩公园面积;新建众多绿地、林荫路、绿色驿站,武汉动物园完成改造开园;建成 218 个美丽乡村项目,打造 33 条示范片带,蔡甸区、黄陂区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湖北省武汉新城红莲湖酒店介绍
湖北省武汉新城红莲湖酒店坐落于鄂州市华容区,位于武汉都市圈和武汉新城核心区域,距离未来三路地铁站15分钟车程,葛店南站15分钟车程,光谷20分钟车程、武汉站30分钟车程、鄂州花湖机场40分钟车程、武汉天河国际机场60分钟车程。
酒店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有62,000㎡欧陆风情设计,并融合了欧式风格的园林。园区内洋溢着浓郁的欧陆风情,可全视角欣赏红莲湖畔与万亩生态林交相辉映的自然美景,让客人真正感受到平均负氧离子浓度达50万个/m³的纯净自然气息。饮食中心、会议中心、运动中心、健康中心、娱乐中心、商业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满足您的多样需求。